瑜米之伽
老读者应该记得《瑜伽》杂志复刊纪念刊上,提到了一位斯瓦米·维韦卡南达,他是第 一个向西方传播瑜伽的印度先贤。近期会有他的一本杰出著作《行动瑜伽》推出中文版,所以这里刊出其重量级序言(略有删节),请新老读者先睹为快。作者是一 位80岁的老人,维韦卡南达生前所在的罗摩克里希纳道院负责人之一;译者是闻中老师,在前面可读到他个人的专栏。因为此文干货较多,所以读起来会有些难 度,不过这也意味着它的分量。读完你会发现,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的、工作/行动的目的和意义,原来道路也在“瑜伽”之中啊!
这是一个令人惊愕的事实:虽然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天做着各式各样的工作,但绝大多数都是属于人在“行动”,而不知道“行动”的意义与目的。生命中大多数的难题与困境,正是源自于这种无意识、机械式的工作方式。
在 近现代历史上,第一位建立起工作或者说行动哲学的人,是卡尔·马克思(Karl Marx);而第二位就是斯瓦米·维韦卡南达(Swami Vivekananda)。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所持有的行动哲学,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差异,限于篇幅,我们把话题集中于维韦卡南达的行动哲学。他的这种哲学,是发端于远古的印度思想体系,即吠檀多哲学体系(Vedanta)——
四种“显现”的方式
吠 檀多属于印度古典精神传统当中的主流哲学,它起源于古代一些超越性的经验之记录,即“奥义书”(Upanishads)。奥义书大约是在公元前1000年 到公元前300年之间编成。吠檀多哲学在世代传承过程中,被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发展起来,其中最为杰出的有商羯罗大师(Shankara,在8世纪或9世 纪)。而维韦卡南达的功绩在于,以现代性的语言重新阐释了吠檀多思想,让世界上所有人群都可以理解和掌握。他认为,吠檀多的基础原则是普遍有效的,而且可 以构成世界上的所有灵性传统的共同基石。
在 吠檀多的思想里,最根本的哲学追问是起于对人“本性”的探讨——人的本性既不在肉体,也不在心灵,而在于第三个实在体,这就是“阿特曼”(Atman), 或者叫作“自我”(Self)。“阿特曼”即清净的觉识,它纯然自在,独立于心灵。而且这种清净的觉识,与无限的意识——即“梵”(Brahman)—— 密不可分,同时还反射着绝对无限的梵。以相对的立场来看,梵以“自在天”(Isvara)著称,或者叫作“上帝”(God)。但是,由于“无明” (Ajnana),或所谓的“摩耶”(Maya)的存在,常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精神本质。而维韦卡南达就是综合了上述吠檀多的三大概念:阿特曼、梵与 摩耶,构建出了一套精神主旨,浓缩为“每一颗灵魂都是隐藏的神圣者”。
由 于无明的存在,人们在其当下状态,无法觉知到自己的神圣性。但是在他的身体里面,一直潜伏着趋于神圣的力量。那么,如何才能亲证到这种灵魂的神圣性呢?维 韦卡南达认为,阿特曼——即真实自我——虽然本来就是内在的光,然而却被摩耶的面纱所遮盖。实践亲证的道路,也就是揭开面纱、除去摩耶的过程,或曰“解 蔽”(unfoldment)过程,这被维韦卡南达唤作“显现”。
“显 现”有四种:藉着知识;藉着奉爱;藉着禅定;藉着工作。这里的每一种方式,都被唤作“瑜伽”,所以存在四类瑜伽:智慧瑜伽,或者说知识之道;虔信瑜伽,或 者说奉爱之道;胜王瑜伽,或者说禅定之道;行动瑜伽,或者说工作之道。关于这四种方式,维韦卡南达曾说:“我们传授不同类别的瑜伽形式,是相应于人们的不 同特点与不同性情。而我们将这些特点分类如下:行动瑜伽,人们藉着工作与生命中的尽责行动,来亲证其内在的神圣性;虔信瑜伽,人们藉着奉爱与信仰人格化的 上帝,来亲证其内在的神圣性;胜王瑜伽,人们藉着冥想与操控心念的甚深定,来亲证其内在的神圣性;智慧瑜伽,人们藉着知识(即智慧)来亲证其内在灵魂的神 圣性。”
众 所周知,维韦卡南达1893年去美国,是为了参加在芝加哥召开的“世界宗教议会”。两年之后,他受邀造访伦敦,在那里传道3个月时间。维韦卡南达返回纽约 之后,弟子们为他租了两个大厅,他就在那里从事关于四类瑜伽的日常讲演,每周工作四五天,每天举行两次功课——早上的授课对象为初级学员,晚上的对象为高 级学员。雇佣了一位名叫古德温(J.J.Goodwin)的优秀速记员,逐字逐句记录他的讲演。记录稿后来被编辑出版,就是:《Jnana Yoga》(智慧瑜伽);《Bhakti Yoga》(虔信瑜伽);《Raja Yoga》(胜王瑜伽)与《Karma Yoga》(行动瑜伽)。